返回列表 回复 发帖

关于提高思维水平问题与大家的交流

近日看到中国国民每年人均阅读图书量为4.5本的报道,报道中称这个数量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日本的40本,以色列的64本。笔者在感兴趣的情况下进一步查询了具体数据,发现根据2011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的调查显示,中国18—70周岁国民人均纸质图书年阅读量仅为4.35本,至于电子书籍,亦只有1.42本。我对此并不表示惊讶,因为这些调查数据也符合我一直以来的观察。这个调查数据还仅仅只是针对数量,并没有针对所看书籍的实质内容,如果再进一步去分析,我估计中国人不仅在阅读书的数量上被比下去,在质量上也恐怕不会比以色列犹太人所看的书的质量高。这显然不是一个好消息。

结合这项调查,我联想到很多青年朋友在讲座上和在网站上多次向我提问希望我进一步讲讲什么才是提高思维水平的正确的路,以下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中国人向来认为自己是一个勤奋的民族。但是近代中国人的“勤奋”在我看来往往都是体力上的勤奋,而在思维方面不仅仅是不勤奋,而且完全可以用懒惰二字来形容。虽然我还是相信中国人在思维上也可以是很勤奋,只是在目前客观上不鼓励也不善待思维提高的大环境里,加上没有多少真正的好书可以提起年轻人的阅读兴趣,不能够令他们感受到读好书带来的思维提高的乐趣,久而久之就在思维上变得懒惰与缺乏耐心也就不难理解了。

我所一直认为的正确的能令思维提高的路是学习英美的法律制度,因为法律制度最能体现一个社会的软实力,也是我认为的该社会中人民思维水平的代表。我一直以来都很钦佩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因为可以说他是通过推行英美法律制度来改变整个国民思维的不多见的成功例子。正是因为有了这一认知,所以我在过去二、三十年间都希望能够通过不停撰写英美法律方面的专业书籍并大量赠送,而外出讲座则更加是希冀通过讲课带起听课人士看书的兴趣。虽然近些年来一路也看到一些令我感到遗憾的情况,例如不少人只听几分钟甚至完全不听课就直接拿书离开,或者带有我签名的赠书会以新书的形态出现在旧书市场上,又或者如网友Inchcape 的留言中提到某海运院校将笔者的赠书转卖的事情,但是对于这些情况我早有心理准备,送出一百本书,如果能有一两本被读者吸收,帮助他成材,就已经觉得满意了。加上我年纪渐长,对能够从制度上改变已经感到气馁,而只是希望在我有限的能力下,能帮助一个中国同胞就帮助一个。

我从自己的经历得出只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就可以通过阅读大量的英美法案例和书籍走进了门,并通过学习英美法帮助自己建立了一套完整的思维与常识。这一套的学习与知识也是英美与西方国家大多数政府高官、大企业的决策层所拥有的,也是中上层阶级教育他们下一代要去学习的。而与此相比,这一套东西(而并非是语言)却不是他们鼓励其他发展中国家去学习的。香港第一位华人大律师余叔韶先生在他的《法讼趣闻——雪厂街九号的故事》一书中提到,在殖民时期英国殖民政府有意让香港人对法律无知,所以香港大学法学院是所有学院中最晚才成立的。这一点足可以反映出问题来。

至于中国青年能去走的路,在现在的大环境与缺乏好书的情况下,应该是比较窄。但我经常听到有人说(包括在这个网站上也能看到一些网友的留言),看了我的十几本书(我的书虽然是以英美法为基础,但也是融合了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与传统智慧),在与外方的生意交往中,甚至是在发生了纠纷之后,可以自保与反击。所以会否是如果能够作为第一步,先去鼓励甚至形成制度化的让大批念法学的年轻人去看了这十几本书,希望让大家很快能打好基础,然后他们自然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路去进一步发展和提高思维?而如果能够一路持续下去,会否二、三十年后大批年轻人(这是指一些机遇比较好的人,虽然绝大部分提高思维的年轻人只会是运气平平,好像我一样,学好了只能自保)就有机会担当重任,相互扶持(更重要的是懂得判断与选拔人才,这包括懂得赏识什么是真正的人才或只是庸才,正如新加坡前总理李光耀先生所说的:"no man can judge a person accurately if that person is superior than he is.")并发挥作用,就可以开创一个好的开端与局面呢?笔者感觉犹太人就是成功走这条路的例子,而比较接近中国人社会的例子会是我已经提到过的新加坡。

最后在此新年之际祝大家新年快乐,万事如意!

杨良宜
15/01/2014
非常感谢杨先生中肯的建议,我感到受益匪浅。

我非常敬佩杨先生在学术上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我也正在英美法律的这条路上艰难却坚定地向前走着。我认为,不仅仅是读书,任何事情都要有自己的信念和意志。如今中国人读书少,不仅仅因为生活的忙碌(或许浮躁更贴切)以及缺乏好书,更重要的是,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很多人已经失去了去读书以及提升自己思维的欲望。就此,我非常感激杨先生在授人以鱼(赠书,作讲座)的同时,还能够授人以渔(如何主动地去提高自己的思维)。

我希望,至少在香港,能定期或者不定期地组织一些真正意义上,不浮夸,不功利的workshop,就思维水平的提高以及好书的分享进行相互交流。不知是否可行。

敬上

走在法律荆棘林中的小菜鸟
谢谢杨老师对年轻人的鼓励。
读书的时间是挤出来的,减少一些娱乐的时间,就多一些读书和思考。
祝杨老师健康长寿。
多读书,多思考。
谢谢杨老师。
新年祝您健康快乐!
杨老师无论在精神还是学识上都是晚辈学习的楷模,祝杨老师健康长寿,幸福快乐!
谢谢杨老师教导,我一定传播杨老师思想。
我是一名法律人,从事司法实践活动也很多年,在实际解决法律问题过程中,特别是处理涉外法律事务中,杨教授的书,是我最信赖的参考依据,并且的确于实际的运用上起到非常有益的指导作用。这个过程见证了杨教授所倡导的通过自学是可以成功的论断。所以,有志完善自己对法律的学习、有志从事解决法律问题的、无论老中青者,都来阅读杨教授的书吧!另外,特别推荐阅读英美证据规则,对系统解决法律实务有良好的触类旁通效应。

值此之机,再次感谢杨教授对中国法律人的助推!也祝杨教授身体健康,能够带给我们更多的精神食粮!感恩!
祝杨老师,新年快乐,万事如意,身体健康!感谢一直以来对我们的分享,谢谢!
今天是除夕,又是一年除旧迎新之际,在此祝杨先生新年快乐,马年大吉!
一直以来为杨先生的讲座、写书、赠书、督促中国人提高思维的努力而感动。
有幸听过几次先生的讲座,也看了几本先生的书。
更深入接触中国的实践,尤其是底层社会的实践,就会发现其中的巨大差距,
民族的觉醒,人民的思维提升,还是一个长远的过程,
男儿当自强,唯有自我要求,努力提高自己了!
杨先生所言极是!读法律书是一个提高思维水平的很好方式,我个人原来在海事大学学的是船电,近年立志从事法律,花了一年多的时间读完了国内法学本科所有通用核心教材以及司法考试辅导书并通过了司考,现在从事律师了!在读法律书的同时,的确感觉自己的思维有了较大的进步、受益匪浅(当然仅指国内法方面,呵呵)。杨先生的风骨精气神和渊博学识令晚生敬佩不已!一定好好读您的书、并诚望得到您的指教!无比的欣喜和万分的感谢!向您致敬,杨老师!——原上海海事大学船电专业学生、现江苏瑞莱律师事务所胡广华敬上
最近听过杨先生的现场讲座,对杨先生提到的一些现象有深有感触。在现场,我感觉得到杨先生的一腔热忱与无私奉献,可是,和着寡。不是在现场的人数少,是真正理解杨先生的良苦用心的人少。也许,有人办讲座请杨先生是要为己扩大影响,提高声望,也许,有人参会是赶一时的潮流。殊不知,杨先生指引给我们的是一条要中国人自强的路,然而,这条路绝不是辉煌闪耀的舞台,而是经过艰苦砥砺我们意志,开动脑筋,勤学不辍的苦行僧之路。唯有此,才能掌握精华,而不是肤浅的皮毛,才能最终完成思维的革命、转折。
感谢杨老,每每读到杨老的精诚之言,无不使我热血沸腾,我辈当沿着杨老指明的方向迎头奋进。

敬上
感谢杨老,每每读到杨老的精诚之言,无不使我热血沸腾,我辈当沿着杨老指明的方向迎头奋进。

敬上
杨老师字字珠玑,每一个字均沁透着拳拳赤子之心,我等后辈定不忘杨老师的殷切教诲~
中国人加油
感谢杨先生用心良苦!!
确实如此,作为一名刚刚踏入法学领域的学生,真的感觉有太多东西要学习,对于海商法尤为如此,浩瀚书海,我总会感觉读书的时间不够,实际上是很多零碎的时间没有利用起来,我记得曾经看过这么一句话,说日本人的观念里总是这么想,“还有五分钟”,而我们的思维总是“只剩下五分钟了“,所以我们浪费了很多宝贵的五分钟。不仅要读专业书,还要博览群书,今年看到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的研究生面试,其中有一个问题让我触动特别大,”说说你大学里读过的五本课外书“,我当时在想,如果当时是我面对这样的问题,恐怕还真的很难答得上来。所以,抓紧往后的时间多多读书,多多学习太重要了。感谢杨良宜老师的谆谆教诲,我辈当奋发自强!
听了老爷子一次课,妙趣横生,有一句话直接刻在心里:Do not waste time in learning useless thing!
振聋发聩。
返回列表